December 11, 2008

《地球停停轉日》救災煞費心思/ 卓男

新版《地球停轉日》(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)有以下對白:「以古鑑今,當兩種文明首次接觸,較低的必會被毀滅或遭奴役,不幸地,今次文明較低的是我們……」其實,無論新、舊版,電影都道出發人深省的信息。

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荷里活生產了大量B級科幻驚慄片,藉外星人的入侵暗喻對某種政治勢力的恐懼,當時其中一齣經典作,就是一九五一年由金像導演羅拔懷斯(Robert Wise)執導的《地球停轉日》。該片最近被《恐怖靈訊》(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)導演史葛大衛遜(Scott Derrickson)重新演繹,但現時冷戰時期已過,前蘇聯亦早已解體,那麼,全新的《地球停轉日》究竟跟現時的世界有什麼關係呢?

舊版宣揚世界大同

新版《地球停轉日》的故事跟舊版大同小異,不同的只是時代背景。

影片講述外星人Klaatu(奇洛李維斯飾演)到訪地球,警告人類即將面臨災難。當Klaatu意圖召集各國領袖會面時,竟被美國官員敵視,此時著名科學家Helen(珍妮花康納莉)及她的繼子(積頓史密夫)伸出援手,才發現事件的因果千絲萬縷。這對母子竭盡所能警醒人類自救,但可惜為時已晚,因為末日已經開始啟動。

原版以一個外星人的角度去講述人類好戰的本性,而人類亦正互相仇殺自取滅亡,情況影響到宇宙其他族類的存亡,希望大家作出自省。新版監製Erwin Stoff指出︰「舊版《地球停轉日》出色之處是,它宣揚世界大同,指出我們的恐懼其實是來自戰爭。」

反映人與自然關係

今次由編劇David Scarpa及導演史葛大衛遜打造的新版,與原版最大的分別是,將主題由冷戰轉移到地球環境上。史葛表示︰「我是原版的超級『粉絲』,無論在特效、故事以至講故事的方法上,該片在當時來說可謂非常前衛,問題是大部分現代觀眾都未有機會欣賞過,因此我覺得這個故事是值得去講多一次的。」

Erwin則說︰「影片的主旨在今天仍然歷久彌新,人類仍繼續在自取滅亡,我們所面對的危機絕不下於冷戰時代。」身為男主角的奇洛也有同樣的見解︰「再重新構想新版時,我們關注到人類的生活方式,正為地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。我覺得這齣電影是一種回應,像一面鏡子般讓我們反省與大自然的關係。」

片中的Klaatu因要迫使人類反省而聲言要滅絕人類,其他人也未必能及時制止他引發的大災難,阻止地球停轉,但跟原版一樣,故事到最後仍表現出一份樂觀的精神,男主角奇洛指︰「影片刻畫了人性的正面,當遇上危難時,我們往往能團結一致。」導演史葛大衛遜則總結說︰「Klaatu目睹人類最好及最壞的一面,他了解到我們有極大的求存能力,有能力作出改變,控制命運,儘管當中或要付出痛苦的代價。如果影片能夠激發討論及深思,當然最為理想;但我也希望觀眾能夠好好享受這齣刺激及感人的科幻懸疑之作。」

霍士首齣環保製作

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「二十世紀霍士影片」已答應在二○一○年成為低廢氣排放企業,他們決定將《地球停轉日》作為公司的首齣環保製作。

以往製作電影,該公司的美指部門定必會用上大量紙張,尤其是在拍攝外景照之上,最後會製造出堆積如山的廢紙。今次美指一改傳統做法,將照片上載至一個網頁上,讓各部門人員參考,大大減低了紙張的浪費。搭建布景時,劇組會盡量利用可循環再造或可天然分解的材料。另外,片中所有木材,均由可持續經營樹林(Sustainably-managed forests)提供。服裝設計師Tish Monaghan也棄用一貫影保麗萊相片的方法,改為利用數碼相機記錄戲服試身圖像。製作戲服時,也盡量利用環保布料及染料,並將慣常會棄掉的衣物袋及衣架循環再用。

電影拍攝完畢後,所有戲服均送到霍士保存,留為日後其他電影製作使用,或是捐往慈善庇護中心給有需要的人。運輸方面,片場所用的大部分均是混燃環保車輛,所有員工亦要實行「停車熄匙」,就連電器也用上節能產品。不過,劇組人員對今次行動十分響應,他們深信拍電影也可以保護地球。

No comments: